讓網絡謠言止于媒介素養
2022-09-21 08:27:59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吾道南來
摘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媒介素養,根本的是看他是否具備對信息真偽的判斷力。
“收到微信紅包圖片要立刻刪除,是病毒”“世衛組織舉白旗承認疫苗無效”“死去的小鳥會傳播猴痘病毒”……剛剛過去的7月,朋友圈十大謠言新鮮出爐。
在西方,“謠言”是指在人群中傳播的未經證實的說法,是一個中性詞,有假的,也有可能是真的。但在中文世界里,“謠言”內嵌了不實的含義,是一個貶義詞。研究謠言的傳播著作比較多,《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和《謠言》是筆者所見到的兩本比較知名的著作?!吨{言》的作者是美國奧巴馬政府信息與規制事務辦公室主任桑斯坦。他認為,事實經驗的缺乏、情感和偏見導致了謠言的滋生、傳播和影響力的擴大。然而,僅靠保持言論自由和法律管制之間的平衡來消除謠言是不可能的。
網絡時代,謠言更是無處不在。桑斯坦認為,防止網絡時代越來越容易被引爆的謠言,最根本的方法在于摸清散布謠言者的心理機制和謠言的傳播機制。謠言傳播有三大機制:信息流瀑、群體極化、偏頗吸收。謠言通常通過信息流瀑傳播:人們對于多數謠言所涉及的話題都缺乏直接經驗或個人認知,所以大多數人會聽從并遵從大眾的看法。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無論是內容的生產者、傳播者還是受眾,媒介素養的缺乏,讓謠言的傳播幾乎暢通無阻。在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不僅僅意味著解讀、接受信息內容的素養,而且意味著生產、傳播、評價信息的素養。
一方面,絕大多數自媒體內容的生產者、傳播者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媒介教育,許多人眼里只有流量和利益,根本不考慮傳播的信息是否真實。
另一方面,廣大受眾對網絡信息缺乏批判性思維,盲目從眾表達意見或參與互動傳播。網絡的虛擬性、便捷性,傳播的即時性,使虛假信息的傳播產生“蝴蝶效應”,某種集體認同一旦形成,將很難被打破,桑斯坦將其稱為“信息流瀑”。信息得到不斷強化之后,形成集體認同,集體認同以權威信息的方式在互聯網上迅速散播,“流瀑”一旦形成,反對聲音就顯得比較微弱,就算權威部門公開辟謠,證實是虛假信息,也很難完全阻止其危害性傳播,仍有許多人深信不疑。
媒介素養的概念最早由英國學者提出,國內外有各種深奧難懂的定義。筆者認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媒介素養,根本的是看他是否具備對信息真偽的判斷力。當他看到一條網上信息時,是否從信息來源、發布者、利益相關方、證據等去分析信息的真實性、可信度;是否看到是朋友圈的信息就盲目從眾信以為真。
在現代社會,媒介素養已然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世界各國都不斷地致力于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公眾媒介素養。英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國家之一,已經以學科教育、課外活動、信息安全、計算機(信息)教育等多種形式,將媒介素養教育貫徹到了從小學到大學教育體系的全過程。
在我國,媒介素養教育遠沒有形成體系。進入自媒體傳播時代,伴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公眾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僅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勢在必行,而且應當與時俱進??上驳氖?,《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六十四條明確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宣傳教育,培養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增強未成年人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絡的意識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
據調查,美國約2/3的學生無法區分事實與廣告;96%的學生考慮不到宣傳網站與產業間的關聯會影響該網站的可信度。中國《2021未成年人網絡媒介素養行為分析報告》也顯示,社交平臺是未成年人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4成未成年人無法辨別虛假信息,其中不清楚網絡謠言是什么的占35%;經常錯誤辨別謠言的占5%,這類群體主要集中在小學階段。
看來,媒介素養教育更要從娃娃抓起。
?。ㄗ髡邽橘Y深媒體人)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2年第16期】
本文引用格式參考:
吾道南來.讓網絡謠言止于媒介素養[J].青年記者,2022(16):126.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