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復旦模式
2022-12-07 08:35:51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常志剛 鄧建國
摘要:本文圍繞復旦大學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具體經驗展開討論。就總體思路而言,復旦大學重視多語種語言能力的提升,關注新媒體技術的賦能,強調邏輯分析能力的訓練。從實踐經驗來看,復
探索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格局,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化培養模式,體現人才培養的特色與風格,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自1982年以來,我國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逐步形成“外語+新聞”的培養模式[1]。2009年,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開啟了部校共建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的育人實踐。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五所高校率先設立了“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發展出了“國情教育+融合新聞業務+外語+媒體實習”[2]的培養模式。目前,“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部校共建項目已拓展至8所高校。
復旦大學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以下簡稱“國新項目”)從2009年設置以來,發展歷程一波三折,2009年、2010年招收兩屆學生之后,由于地處上海,不便于到央媒、央企實習等原因,項目暫時停止招生。2019年項目正式恢復,從2022年開始,項目改為三年制學術碩士,招生規模為每年30人,全部通過夏令營推免錄取。該項目響應中央“培養高端國際傳播人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一號召,利用復旦大學文理兼容的綜合性大學深厚的學術積淀和新聞學院的一流新聞傳播教育師資,培養內知國情、外知國際,具有較高的外語能力、扎實的新聞傳播理論水平與業務技能,以及跨文化、跨語言和跨媒介溝通能力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
復旦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總體思路
上海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復旦大學作為文、理、工交叉融合的綜合性大學,具有包容和自由的氛圍,不拘一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中國立場、海派特征的新聞傳播人才,成為復旦大學的一大特色。
?。ㄒ唬┲匾暥嗾Z種語言能力的提升
當今時代,語言不再僅僅是信息傳遞、文化傳承的工具,還承載說服力,體現話語權,成為影響世界格局變化的重要力量。因此,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溝通、交流與融合、傳播與互鑒,進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急需提升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語言能力。
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不僅是對語言工具的應用和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對語言背后不同國別的歷史文化開展系統性認知。同時,不斷豐富語言學習的模式和途徑,增加在傳統采、寫、編、評之外的跨文化綜合寫作等內容生產的整體實踐。復旦大學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特別重視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定期邀約校內外從事外國語教學,尤其是翻譯教學的專業人士做專題講座,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聘請上海外宣一線的資深從業人員擔任業界導師,定期為學生開設經驗分享性質的專題講座,并將課堂作為實戰化應用場景,開展模擬新聞發布會、外文新聞評論寫作等專項訓練。
?。ǘ╆P注新媒體技術的賦能
在傳播媒介與傳播方式不斷更新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媒體人的創意能力,學習并利用新媒介的特質產出優質的媒體產品是重中之重。在垂直化分工的當代,“Z世代”在工作實踐中常常會聽到“團體合作意識欠缺”等評價。這是由對過分的垂直細分領域的學習所致。不為自己的能力和想象設限,打破規則和框架、勇于嘗試新技術、激發新思維是創新的關鍵。為此,復旦大學國新項目與新聞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合作開展融媒體新聞實踐等課程,提升學生的操作性技能,增強對新媒體環境下各種應用場景的熟練程度。[3] 2009年,我們曾提出“互聯網上的國際傳播戰中將出現一個新的戰場,即利用社會性媒體實現對目標國年輕網民群體的滲透和爭奪,而勝利一定屬于精通新媒體本質特征,戰略明確和行動迅速的一方”[4]。新時代,在更加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中,提升下一代國際新聞傳播主力軍的新媒體素養更加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ㄈ┘訌娺壿嫹治瞿芰Φ挠柧?/span>
批判性思維是新聞傳播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構成部分,注重發現人們的信念如何影響對周遭世界的看法,訓練闡釋信息、表達態度、評論事件、建立信念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重點落在操作層面,需要洞察前提和發現影響,其重點是力求去除信息的含混性,使語言和思想的表達清晰曉暢。
批判性思維的運用旨在破除簡單地運用慣性思維,導致思維敏感度降低的問題。譬如對中國道路的評價在國內國外輿論場中呈現截然不同的樣貌,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訓練,人們常常會輕信與自身既有經驗不同的觀點。在國際輿論場上,找到對方批判的前提假設,嘗試對其前提的正當性進行辯駁,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訓練。就當前國際新聞傳播輿論生態而言,我們并不缺乏具有良好外語基礎的人,也不缺乏能講故事的人,但非常缺乏懂邏輯、善思考、巧辯駁的會講故事的人。
復旦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
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定位于培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高端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復旦大學充分利用中央和上海的外宣資源,融合外語、新聞學、傳播學和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等學科的理論與實踐,采用學界和業界雙導師制,著力培養政治立場堅定、理論素養深厚、業務技能精湛和外語水平高超的國際新聞傳播優秀人才。
?。ㄒ唬獎荻鴦樱哼m時調整培養模式
自2019年本項目恢復開展以來,一直延續兩年制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盡管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嘗試運用主體協同、介體協同、環體協同等方式,培養打通政界、學界與業界壁壘的綜合性人才[5],但在實踐教學中,我們依然發現兩年制的培養模式不太適應當前對高端應用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需求。就此前所招收的三屆國新班學生來看,因本科段所修專業與新聞傳播專業的差別較大,加之部分學生的語言能力并不十分突出,這種雙向缺失的本領恐慌,造成了學生在第一學年有較長的焦慮期,剛經過一年的調整,又直接進入業界進行實習,這樣的培養路徑不夠理想。從2022級開始,國新班的招生類別改為學術碩士(學制三年)。課程設置強調培養學生的新聞傳播實務技能和應用導向的理論素養,使學生操作能力和理論分析能力齊頭并進,具備成為高端外宣人才的潛力。
?。ǘ├韺嵅⑴e:持續開展前沿講座
當前國新項目碩士生源構成中,一半左右是具有各語種語言學背景的本科生,另一半是具有新聞傳播相關專業背景的本科生,因此需要對他們進行基本的新聞傳播知識的傳授和新聞傳播實踐技能的提升。為此我們對以往的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在眾多課程中,國際新聞傳播前沿講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2021級國新碩士項目學生為例,本年度國新講座邀請到復旦大學翻譯系何剛強教授、陶友蘭教授以《大變局下中國翻譯培養理念更新與人才培養》和《紅色翻譯在域外的傳播》為題,講述翻譯與傳播的關系;邀請《環球時報》英文版上海站總編輯馮羽,就《英漢漢英翻譯與有效新聞傳播與國際話語權》這一主題,分析新形勢下國際傳播的應對策略;邀請Shanghai Daily主編陳潔,以Shanghai Daily的Twitter賬號的海外傳播為案例,分析如何利用海外社交媒體講好中國故事;邀請Six Tone總編輯吳挺,講述小而美的外宣媒體的內容生產策略和發展思路。同時還邀請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畢業生、現供職于聯合國人居署的馬雪賽,為大家分享在國際機構供職的體驗及申請國際機構正式工作職位的注意事項。與此同時,提倡大家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從做中學,在獲取經驗的過程中提升理論的應用水平。
?。ㄈ┤谪炍鳀|:重視國情調研實踐
在國情調研實踐中,我們提出了“傳播中國、融貫西東”的口號。其中“西”,同時指世界的西方和中國的西部,在中國就是指廣袤的中西部地區;“東”同時指世界的東方和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的東部。因此“融貫西東”即,位于中國東部沿海的復旦大學一方面向世界傳播中國,融貫世界的“西”和“東”;另一方面則是面向中國的中西部,融貫中國的“西”和“東”。
2021年和2022年的兩次國情調研實踐活動中,學生們在帶隊老師指導下,深入田間地頭,采訪拍攝,完成了多部實踐作品,并在CGTN電視端、網絡端,新華社客戶端,澎湃新聞,Six Tone,“國小新”微信公眾號等相關媒體平臺進行發布。國情調研團的行程也先后被山西電視臺、山西日報、呂梁電視臺、呂梁日報、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內蒙古日報及上述媒體的客戶端進行深度報道。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們切實體會到身為國際新聞傳播后備人才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培養了新時代大學生應有的中國立場和世界眼光。這也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中央媒體記者、地方媒體記者、東西部高校師生相互學習,相互切磋,共同了解中國、傳播中國的多贏局面。
復旦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未來展望
培養內知國情、外知國際的新聞傳播人才,是在日益復雜的世界輿論格局中中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使命,決定了其培養目標從一開始就應立意高遠,腳踏實地,要有足夠的戰略眼光,方能使這一項目行穩致遠。在完成學制和課程改革后,復旦國際新聞傳播項目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ㄒ唬W制更趨合理,課程設計進一步優化
2022年9月開始,項目學制從兩年專碩改為三年學碩;招生通過夏令營的方式實行“全部推免”。實施的新版國際新聞傳播碩士課程的“學位專業課”包括四個模塊:一是主流意識形態模塊。包含1門課程,為“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這是復旦新聞學院的精品課程,具有老中青結合、經驗豐富、成果豐碩的教研隊伍。二是國際新聞實務模塊,包含“英語新聞報道與寫作”和“英語評論寫作”兩門課程。三是國際傳播理論模塊。包括“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傳播”和“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兩門課程。四是數字傳播能力模塊。設置“數據挖掘與分析”1門課程。另外,還包括“跨國企業傳播”“國際組織與國際法”“全球傳播:歷史與理論”等“專業選修課”。這樣的課程設置較為多樣且相對集中,有利于培養國新項目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ǘ┬侣勆a能力和多媒體應用技能進一步提升
復旦國新項目注重提升學生“采寫編評+多媒體技能”的復合新聞生產能力,尤其是網絡融媒體的實際操作技能,力爭實現培養“心紅、眼亮、手巧、腿勤”的新聞傳播工作者的初衷和目標。國際新聞傳播人才需要實現語言能力、新聞生產能力、知識結構與多種意識的多維度復合[6]。為此,復旦大學長期與上海電視臺、Shanghai Daily、Six Tone、環球時報(英文版)、澎湃新聞等媒體合作,將業界導師請進課堂進行實戰化新聞采編、評論能力的培養,同時適時帶領國新項目學生參與地方政府主辦的對外推廣和交流活動。譬如,2021年12月,國新班與中共青浦區委宣傳部、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人民網上海頻道合作舉辦主題為“行走青浦 品味江南”的活動。國新項目學生與留學生進行了較為充分的互動,并在此基礎上生產出較高質量的多語種對外傳播融媒體報道產品,在相關媒體平臺發布,取得較好的效果。
?。ㄈ﹨^域國別研究與跨文化溝通能力進一步夯實
國際傳播一方面需要關注國家文化精神的傳播,另一方面需要滿足海外受眾的習慣和偏好。目前,我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對深入研究外國受眾的習慣、偏好等問題的能力培養還相對缺乏。國新項目碩士培養階段,應當加強區域國別研究,提升學生針對國際傳播對象國的文化習俗、民眾媒介接觸習慣等的研究與分析能力,增強學生對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人群所應采取的不同的國際傳播策略的探討。為此,學院將眾多的海歸教師納入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的師資隊伍中;同時也引進了包括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法學院和外文學院的校內外院系的智力資源;邀請國際新聞傳播業界資深從業者擔綱核心課程主講人,如獲得2021年范敬宜新聞“良友獎”的《上海日報》特聘首席評論員王勇,Sixth Tone總編輯吳挺等;邀請在滬資深外國記者,如在路透社和財新任職20多年、精通中英文的美國人Doug Yang加盟學院。
除了大力引進具有多元知識背景、理論與實踐并舉的師資人才之外,復旦還注重在實踐中鍛煉和培養人才。2022年2月4日至21日的北京冬奧會期間,國新班全體學生在項目主任的指導下撰寫了四份《冬奧會國際傳播輿情監測與效果評估專報》,這是一次將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有益嘗試,學生們在報告撰寫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語言優勢,將國別研究和輿情研究有效結合,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思維和團隊意識,同時也增強了對國際新聞傳播的敏感性和對重大國際議題的綜合分析能力。
結 語
新形勢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應當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專業知識、深刻的國情認知、高超的外語應用水平、敏銳的國際輿論嗅覺、熟練的媒體技術使用技能。只有建基于穩定而堅實的中國立場,對地方經驗有切身領悟,全球視野方能有所遵循,對外傳播方能行穩致遠。
培養具有人文情懷與跨學科理論知識,掌握全媒體理念與技能的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既需要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的研習,也需要對世界形勢有全面的認知和正確的研判,要對國際輿論有敏銳的洞察力,并具備熟練運用新媒介技術生產內容產品的綜合能力。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是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需要始終堅守的初心和使命。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共產黨對外傳播研究”(批準號:20&ZD32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龍.新時代國際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與作為[J].現代出版,2019(3):13-15.
[2]史安斌.論我國對外傳播事業的“短板”與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新聞界,2012(14):13-16.
[3]周葆華.從新媒體專碩探索看新媒體傳播教育[J].青年記者,2020(19):63-64.
[4]鄧建國.融合與滲透:網絡時代國際傳播的新特征和我們的機遇,構建現代國際傳播體系[C].//“全國第一屆國際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論文選[M].姜加林、于運全主編.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310-318.
[5]朱秀凌.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協同培養模式研究[J].青年記者,2022(16):111-114.
[6]鐘新,崔燦,蔣賢成.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多維度復合與進階式培養:基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十周年畢業生調查[J].國際新聞界,2020(12):147-168.
?。ǔV緞偅簭偷┐髮W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山西呂梁學院中文系新聞學專業講師,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主任助理;鄧建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主任)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2年第19期】
本文引用格式參考:
常志剛,鄧建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復旦模式[J].青年記者,2022(19):80-82.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